本文目录
气溶胶传播哪个楼层危险?
气溶胶是水蒸气与新型冠状病毒和固休颗粒物的组合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其密度小于空气,容易向上扩散,因此楼层越高,越容易贮存气溶胶,特别是顶层,气溶胶无别处再扩散,更容易贮存气溶胶,因此更加危险,但是勤通风,定期消毒,也可以降低危险程度!
口罩能阻挡气溶胶吗?
气溶胶有可能传播病毒这个消息,花朵财经昨天之前就看到了,有自媒体发文表示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而且将气溶胶描述得像鬼一样神奇——“这种气溶胶在人多的时候是看不见的“迷雾”,人少的时候则是看不见的“团雾”,即使在密闭无气体流动的空间如室内、走廊,气溶胶仍会借助微粒的布朗运动特性长时间漂浮在空中。其流行病学意义在于,易感染者可以在未与患病者见面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吸入了悬浮在空气中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微粒而被感染。”
担心助长此类伪科学的气焰造成更大的恐慌,当时就没有发文驳斥,但今天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不少自媒体已经开始借助这一波赶紧“科普”气溶胶传播的“恐怖如斯”了,他们未必都是出于恶意,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不懂装懂,复制粘贴收割流量,令人鄙视。
花朵财经就气溶胶相关问题采访了包括上海、广州、河南等地的多位医学和传染病学相关领域人士,在此正告各位:请不要恐慌,至少不要比昨天更担心。
到底啥是气溶胶呢?
把烟灰掸进蜂蜜里面,把芝麻丢到面糊糊里面,烟灰和芝麻很难沉降到容器底部。
气溶胶,就类似于上述烟灰与芝麻,只不过是在空气里。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气溶胶既然名为一种“胶”,那恐怕是这样的——
这是一种误读,气溶胶是个翻译词,英文是aerosol,将之翻译成气溶胶,是取它和空气难分难舍,黏黏糊糊之意。但气溶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见的胶体。
气溶胶的真面目是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或者固体颗粒,其尺寸是微米级。
越小的颗粒,在空气中的沉降速度越慢,而且气溶胶可以随着空气流动而流动,其移动能力很强。
这确实解释了一小部分“莫名其妙”的新冠感染病例,但目前各省市的感染病例,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感染源,也就是说,气溶胶传播并非主流,新冠病毒传播的主流依然是密切接触,也就是这些天我们已经很熟悉的另外一个途径——飞沫传播。
飞沫也是在空气中的液体,气溶胶则是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二者的区别在于,飞沫是一个相对宏观的词汇,它沉降较快,一般在1—15分钟之内落地,但气溶胶可能永远漂浮在空气中,漂浮十天半月,直到被别的物体表面吸附,这都有可能。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打一个喷嚏,病毒可以潜伏在气溶胶内15天,直到找到下一个宿主呢?
当然不是!因为病毒在空气中存活时间有限!一般在半小时左右。
也就是说,虽然气溶胶很牛很厉害,是个超级旅行者,但病毒传播力的时间上限,是病毒在空气中的存活能力!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花朵财经还注意到,有自媒体甚至宣传,气溶胶无法被口罩阻挡住,这更是想当然的胡说了。
说这种话的自媒体,大约是注意到了口罩能阻挡的微粒一般在3微米—10微米以上,但是气溶胶被解释时,通常拿1微米的颗粒来举例。
1微米比3微米还要小,所以口罩挡不住,这有毛病吗?
有的!问题大了去了。
首先,1微米的气溶胶颗粒为数不多,3微米以上直径的气溶胶占绝大多数。
其次,即使真是1微米的气溶胶,口罩也不是绝对挡不住,现在的口罩外层吸附能力都是比较强大的,之所以我们说不同类型的口罩能挡住3—10微米以上的颗粒,那指的是绝对抵挡,而不是概率性的抵挡。
非常简单的道理,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国人都戴上防毒面具出街,口罩是99.9999%的人唯一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口罩加上眼镜等确实能将感染的概率降到最低。
这就够了,不要说什么气溶胶有可能穿透口罩,喝凉水还有可能呛死呢,在这种国难级别的大事件中,强调某些极小概率事件,除了能造成恐慌,还有什么别的意义?
气溶胶可以传播病毒,其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需要过分留意这一点,在这次的疫情中,绝大多数人都会戴着口罩出门,这就够了。
气溶胶当然可以传播病毒,这是老生常谈而不是新鲜事儿,我们随便对着空气打一个喷嚏乃至呵一口气,都会创造无数的气溶胶,说个不算太准确的定义,其实气溶胶就是颗粒足够小的飞沫,再强调一遍,不管是飞沫还是气溶胶,其传染时长的上限,取决于悬浮时间+病毒存活时间这两块木板中的短板。
宣传气溶胶的积极意义,一是再度给那些麻痹大意的人敲响警钟,出门不带口罩=真作死。二是给一线的医疗人员提醒,在做插管等操作的时候,务必加强防护措施,防护服+护目镜。
还有一点,花朵财经前几天就发文说过,上公厕须谨慎。除了卫生垫纸,最好带着口罩上公厕。因为很不幸,如厕行为也会产生气溶胶……
希望疫情快些过去,希望大家都健康!将这篇文章扩散,关键时期,希望某些自媒体停止不懂装懂的瞎科普,你们这是在造孽。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是气溶胶。
在空气中,如果分散着一些尺寸很小的液体或者固体微粒,它们的直径在微米级别,不会快速沉降下来,而是会比较稳定地悬浮在空气中,这就是气溶胶。在生活中,常见气溶胶包括云、雾霾等等。
病毒携带者通过说话等方式会排出带有病毒的飞沫,其中的水分很快会蒸发掉,留下悬浮在空气中的飞沫核,主要由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飞沫核通过气溶胶方式可以长期悬浮在空气中,而且也能随风转移到远方,最远或可传播成百上千米。
通过气溶胶方式传播,即便没有与病毒携带者近距离接触,也有可能会感染病毒。这与直接传播不同,在直接传播的情况下,其他人需要直接吸入带有病毒的飞沫才会造成感染,这需要与病毒携带者近距离接触才会发生,因为较重的飞沫很快会沉降到地上。
据目前所知,有几种病毒会通过气溶胶传播,例如,导致急性胃肠炎的诺如病毒、导致非典的SARS病毒。
但只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气溶胶传播也并不可怕。气溶胶微粒的尺寸并不小,医用口罩可以挡得住。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不容易聚集,所以在户外等地方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小。但在电梯等通风环境较差的地方会长时间停留,这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所以乘坐电梯一定要戴口罩。在家要做好通风,避免接触传染源。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会通过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会在下水管道中传播吗?
会。
下水道一般都有大便,这个时候可能随着液体蒸发,病毒会随着蒸发气体扩散出来,所以会随着气溶胶进行传播。一般气溶胶传播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说医务人员的气管插管,或者患者在出现大量的咳嗽,刺激到咽喉部操作时,这些都有可能发生,平常发生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最好还是戴好口罩,做好预防是最为上策。
新冠病毒气溶胶是怎样在楼栋里传播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未来几乎每栋楼都会有阳性病例,这会成为普遍现象。
那么,怎么阻挡新冠病毒气溶胶从这栋楼的感染者进入你家?
主要这几个要点。
首先,我们先看看什么是新冠病毒气溶胶?
呼吸道飞沫传染不同,气溶胶不需要当面接触。
气溶胶简单来说,就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这些颗粒一般是患者咳嗽、咳痰或打喷嚏等产生的,不过一般会存在比较密闭不流通的环境,尤其是室内。
这些颗粒中有新冠病毒,一旦被你吸入,就可能造成感染。
那么,这栋楼有人感染了,我就算不和他接触,也存在被气溶胶感染的可能性。
大家要注意几个要点:
第一,如果家附近就有患者,不要随便开窗换气。
如果相距较远,你当然不太受影响。
如果就是隔壁或者楼上下的邻居感染,你最好不要随便开窗换气,不然有相当的可能被气溶胶感染。
如果靠近的邻居没有感染,还是需要每天室内开窗通风至少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不过,如果室外风力较大,比如4级风以上,建议不要打开窗户,可能将很远处的气溶胶吹过来。
第二,注意抽水马桶和地漏。
楼房的下水管之类都是公用的,本来厕所马桶U形管里面有水隔绝管道,病毒是进不来的。
但是如果U形管中的水不够或者干涸,气溶胶有可能从马桶中蔓延到厕所。
为了避免厕所被污染,大家要这么做:除淋浴排水外,其他地漏均应封堵。卫生间干湿地漏注意每天定时注水(可使用500mL矿泉水瓶,每天1瓶,分两次注入地漏),注水后盖上盖子,并且用装满水的塑料袋压住;马桶盖常关闭,便后冲水一定先盖上马桶盖。
平时厕所不要封闭起来,也要开窗换气。
第三,注意抽油烟机。
现在楼房抽油烟机用的都是公共烟道,就存在气溶胶在烟道中。
使用抽油烟机时,即便安装止逆阀,也可能出现油烟机返味问题,将公共烟道的气溶胶弄到房间里面来。
所以没事不要用抽油烟机,非要使用抽油烟机、排风扇时,应全程保持开窗自然通风,防止关闭门窗形成负压。
第四,注意中央空调。
有些老式办公楼中,只要有几个人感染,立即迅速扩散开,速度快的惊人。
这主要是他们使用中央空调的内循环,导致病毒在整个办公楼里面乱跑,到处都是病毒。
所以,大家使用中央空调时,务必:关闭回风,新风全部取自室外,按照全新风模式运行。
第五,家里有了阳性怎么办?
只要条件具备,竟然单独准备一间屋进行隔离,最好屋内有单独的卫生间,如果没有就要及时清理卫生间。
阳性患者的衣物、床单、毛巾等用品与他人分开存放、分开洗涤。单独使用餐具,大家可以买一些一次性餐具。房间内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以及消毒产品、带盖的垃圾桶等防疫物资。
平时阳性患者尽量不要出屋,尽量戴口罩,记住是N95口罩。即便家人为阳性患者送饭时,最好有个时间差,也就是你放下以后,我等你走远了再去拿。
处理垃圾也是如此:每次清理垃圾时用双层塑料袋装好并扎紧袋口,避免出现遗洒,并对其外表面和封口处消毒后,,由同住人佩戴N95口罩及戴乳胶手套将垃圾放至社区指定位置。
总之,阳性患者尽量不和家人近距离接触。万一不可避免要接触,家人要佩戴N95口罩、一次性手套,尽量距离1米以上。每日所有房间,至少进行1次房间湿式清扫,使用消毒液等。
还有,阳性患者在没有完全恢复之前,本着最基本的社会公德,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上街,也不要接触外人(尤其是快递人员)。
当然,这些都做了也未必有用,但比不做要好。
萨沙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了不同专家互相矛盾的说法,还有一些看起来就不靠谱的乱说。
这种时候,真是信别人不如信自己。
大家尽量别让自己的和家人,感染上病毒。万一被感染了,也要尽量防止第二次、第三次被感染。
另外,新冠就是新冠,绝对不是什么大号流感。
萨沙只能说到这里,希望看文章的诸位朋友身体健康,早日摆脱疫情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与站长联系,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