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唐时明月之大明宫辞和求穿越到古代的小说 要多点女主的 3个或以上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刘墉》诗词对联选
刘墉:
神箭神威射九日,天赐长生不老丹。
偷吃仙丹携白兔,长居月宫不回还。
天生丽质不自弃,朝朝暮暮伴龙君。
马嵬坡前玉质碎,留得明皇夜断魂。
只因不肯买画师,落得无奈北和番。
青山有幸埋茅骨,汉魂几度归长安?
乾隆:
唐宫淑女西和戎,哈达伴着藏歌涌。
汉藏两家结秦晋,浓情日月乐融融。
别乡离国进吴宫,红帐之内浓郁情。
千军夺帅赖范蠡,国耻雪罢五湖行。
身居董卓吕布间,舍身曲意巧周旋。
为国除得奸臣日,方显歌舞非等闲。
科考中状元后,和珅作梗,乾隆命其作诗考验他:
刘墉五步作诗: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红扶社稷,涂脑谢皇恩。
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乾隆:老为官,少为官,老少皆为官,为官不长;
刘墉: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进士永传。
乾隆:老进土,少进土,老少都进土,进土进进土;
刘墉:你长寿,子长寿,父子同长寿,长寿长长寿。
乾隆:科场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撄法网;
刘墉:心地无私,不愧圣贤,望皇上勿听浮言。
乾隆:铁面无私,凡涉科场舞弊,皇亲国戚达官显贵须谅君;
刘墉:心地纯正,但凭才学应考,五经四书古史今事全知晓。
周永年出题难刘墉,以“春”和“月”二字各说出七句诗,必须让这两字分别从头到尾依次错落排开。
春宵一夜值千金——苏轼《春宵》
阳春一曲和皆难——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春晴》
草木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韩愈《初春小雨》
妆楼翠幌教春住——沈亻全期《使晏》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
二月黄鹂飞上林——钱起《赠关下裴舍人》
更深月色半人家——刘万平《月夜》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吹鄂州》
云边雁断胡天月——温庭筠《苏武庙》
赠一百四十一岁老者寿联:
乾隆: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刘墉:古稀双庆,内多一度春秋。
乾隆考臣子:
什么上?什么下?什么轻?什么重?什么缓?什么急?
刘墉:君为上,臣为下;荣辱轻,社稷重;游乐缓,河务急。
什么肥?什么瘦?什么贵?什么贱?什么大?什么小?
和珅:羊尾巴最肥,羊霜霜最瘦;油最贵,水最贱;西瓜最大,芝麻最小。
刘墉:秋天最肥,严冬最瘦;情义最贵,贪心最贱;皇上最大,和珅最小。
钓鱼诗:
乾隆:
玉泉山下清水流,水中鱼似画中游。
君臣三人河边钓,为何让朕空垂钩?
刘墉:
玉泉山下流水清,水中鱼儿画中游。
多谢老天多赏赐,鱼上我钩不用求!
乾隆:
同钓为乐不为鱼,钓得鱼儿休过乐。
少刻朕得把鱼钓,再看君臣谁最乐?
刘墉:
我主乃是真身龙,光焰万丈照苍穹。
凡鱼不敢惊圣驾,因此落得钓竿空。
(戏和珅)
奇珍异宝聚和家,财气如炽闪光华,
河鱼一生多贫贱,不敢进前浴光华。
君臣登观月楼、听风楼,乾隆命刘墉题词,和珅刻匾,刘墉题“观月听风”,和珅故意刻成“观风听月”,刘墉自圆其说曰:
观风:
观风楼上观清风,近见扁舟帆卷蓬。
远看麦田掀巨浪,旌旗上下乱翻腾。
听月:
听月楼上听明月,耳边嫦娥笑语多。
吴刚喳喳砍桂树,嗵嗵玉兔忙捣药。
嘉庆登基:
乾隆:
帝都巍巍兮今辉煌,君臣同乐兮聚一堂。
美酒未沾兮人已醉,人逢大喜兮心花放。
先皇创业兮何其艰,吾辈守业兮当宏扬。
甲子风雨兮六十载,国交新君兮五心畅。
勤吾国政兮爱吾民,继承美德兮当发扬。
乾清宫内兮宴群臣,奉杯薄酒兮表衷肠。
良辰美酒兮夜光杯,开怀畅饮兮共同享。
嘉庆:
天命威严兮无敢违,手捧玉玺兮谢父皇。
身居龙庭兮摄国政,如履薄冰兮心惶惶。
非为私身兮而悉忧,事关国事兮而恐惶。
为对祖宗兮自起誓,雄振国威兮劳无疆。
大宴群臣兮陈心曲,精忠报国兮而衷肠。
交杯频频兮休得辞,朕与众卿兮而同享。
求穿越到古代的小说 要多点女主的 3个或以上
【穿越之暴笑王妃】【凤囚凰】
【持子之手将子拖走】【穿越之清冷公子】
【妃常卧底:卯上恶劣弃妃】【第一皇妃】
【相公十四】【穿越之陌上花】
【帝王画眉】【潇然梦】
所有带明字的古诗
带明字的诗句
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3.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4.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
5.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
6.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7.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8.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9.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10.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11.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
12.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
13.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
14.太液池中下黄鹤,昆明水上映牵牛。
15.甘泉逶迤亘明光,五柞连延接未央。
16.歌钟对明月,不减旧游时。
17.野霁伊川绿,郊明巩树红。
18.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19.明圣钦承,子孙千亿。
20.及斯何以乐,明主敬人天。
21.明年麟阁上,充国画于斯。
22.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
23.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24.明非独材力,终藉栋梁深。
25.今朝书奏入,明日凯歌归。
26.元气产芝,明神合德。
27.袖罗斜举动埃尘,明艳不胜春。
28.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29.奉成先旨,明台毕功。
30.顾德有惭虚菲,明祇屡降祯符。
31.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32.更闻哀礼过,明诏制心丧。
33. 祝词以信,明德惟聪。
34.清路荷前幸,明时称右弼。
35.振风吟鼓夕,明月照帷秋。
36.独有衔恩处,明珠在钓矶。
37.明发辉光至,增荣驷马车。
38.明年征拜入,荆玉不藏诸。
39.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
对一些唐代文化比较懵懂,希望有识之士进来解答
衣食住行
唐代的服饰在形制、质料、颜色诸方面仍有法规上的尊卑贵贱之别。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初定服饰之制,规定了祭服、朝服(又名具服)、公服(又名从省服)、常服(又名燕服)四种服制。其中常服规定赤黄色为帝王专用,自此黄袍成为帝王的象征。其后,唐太宗、高宗、德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对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饰区别做出明确规定。大致说来,贵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饰均以锦绣绫罗制成,而庶民百姓只能穿以粗布麻衣,服饰穿着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
唐代男子的服饰风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唐至盛唐时以裤褶服式为时髦,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右衽、长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带,足登长靴或软皮靴。中晚唐时,上层社会的男子服饰又恢复了秦汉时的宽袍长袖,长裙高履,但裤褶服式仍在下层人民中间流行。
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变化,但基本的服装有裙、襦、衫、帔几种样式。唐初女装因隋之旧,大多上身穿窄袖衫襦,下身着曳地长裙,足登弓履或高头履,即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密切,特别是妇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装的形制趋向暴露和开放。唐代妇女的发形十分繁多,以梳高髻为美,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三角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乌蛮髻等。面部化妆也非常繁复,化妆顺序大致为敷铅粉、抹胭脂、涂鸦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魇、贴花钿等,其中眉式即有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数种。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样,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小麦面食是最主要的食品,无论贵贱皆食之,以饼类形样最多,有汤饼、胡饼、蒸饼、煎饼、凡当饼、红绫馅饼、赍字五色饼等。镘头也已会制作,称为钉坐、饾饤或曼头,多为祭祀所设。主食中还有饣乇(即烧饼)、寒具(即馓子)、馄饨等。副食以葱、韭、蒜、姜、菠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萄等蔬果为主。肉食也很常见,尤其是富贵之家,以牛、羊、猪、鸡为主,动物的下水、腑脏也开始被烹制成各种美味。蛤蜊、鳜鱼、虾、蟹等鱼类产品也都进入饮食之列。调味佐料则有盐、醋、酱、胡椒、蔗糖等。
酒已成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饮酒之风甚盛。全国各地名酒甚多,仅京师长安一带就有西市腔、郎官清、阿婆清、新丰酒、仇家酒、户县酒等。城乡各地酒店、旗亭众多,酿酒沽酒生意红火,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
茶成为唐人须臾不可离之之物,自开元初年,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各地茶肆林立,煎茶卖之,茶道大行。陆羽所撰《茶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叶成为进贡、赏赐、馈赠的佳品。品茶、斗茶成为士人的雅好。“田闾之间,嗜好尤切”[2],劳动人民也已离不开茶。
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3],成为一时风尚。前述胡饼即是一种胡食,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
唐代的居住条件因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差异颇大。皇帝所居宫室最为豪华。唐初,长安的太极宫是皇帝议政和居住之地,有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承香殿五座大殿。自贞观八年(634年)始,唐太宗以为其父李渊清暑为名,于太极宫以东营建新的宫室,初名永安宫,后易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李治身患风痹,恶太极宫“湫湿”,对大明宫大加修造,并将政治中心移于此。大明宫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各建有若干配殿,气势磅礴。玄宗即位后,又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兴庆宫,把宫殿和园林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宫殿楼阁有兴庆殿、大同殿、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沉香亭等。至此,唐代诸帝在京城内兴建了三个宫殿区,时称“三大内”。武则天迁都洛阳后,也大兴土木,修建了三阳宫、兴泰宫及明堂、天堂等。此外,唐代还兴建了九成宫、玉华宫、翠微宫等许多离宫别馆。
唐代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的私人住宅有着形式和规模上的规定限制:即王公之居,不施重木共,藻井;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五品,堂五间七架,门三间两架;六品、七品,堂三间五架,庶人四架,而门皆一间两架。但皇室宗亲及高官权臣多越制造宅,竞为奢侈。安史之乱后,一度大兴“木妖”之风,将军马造一座中堂,即花费二十余万。相比之下,一般庶民百姓无力购买砖瓦,多以茅屋为居,时有火灾发生,常有屋漏之苦。
唐代交通十分发达,以京师长安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以及由大运河和南方水乡构成的水路交通网四通八达,同时,驿站制度健全,陆有陆驿,水有水驿,陆驿有车马,水驿有舟船,为公私行旅和商贾往来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唐代养马业经历了一个由衰而盛的过程,开元盛时,不仅政府拥有许多官马,民间私马数量也相当可观,马车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但车乘方面的尊卑贵贱十分明显,皇帝有供服乘之用的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及耕根车、安车、四望车,还有供仪仗之用的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辟恶车等十二属车。皇后有重翟、厌翟、翟车、安车、四望车、金根车六等。皇太子和王公大臣也各有车乘。民间马车则主要用于运输物资。
马车而外,牛车、驴车的使用也比较普遍。肩舁和檐子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肩舁又称肩舆、软舆、软舁等,檐子也叫竹舆、兜笼,均要以肩抬扛。
婚丧礼俗
针对隋末战乱之后户口稀少,经济萧条的状况,为增殖人口,发展经济,唐政府制定了早婚早育的婚姻政策。贞观初年,唐太宗颁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皆得婚娶。开元中又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为婚姻界限。
唐代婚礼所须遵守的仪节很多,一般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称为“六礼”。纳采是男方托人送礼品于女家,表示愿意和女家结亲。问名是男女双方交换正式年庚,其中包括生辰八字及各自三代及主婚人的姓名、荣衔、里居等,俗称小定。纳吉是男方送订婚礼物于女方,主要是女子本人所用的衣饰。纳征是男方将论婚时所定的财帛钱币送与女家,又有纳币、下财、大聘等称呼。请期是男方将拟定的婚期写在帖上,并备上礼物送与女家,若礼物收下,则表示同意婚期,若不收,则须另择吉日。亲迎是新郎亲率鼓乐、仪仗、彩舆等,迎娶新娘以归。婚姻在总体上表现出奢侈铺张的特点。
唐代婚姻大多仍须经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但男女双方并非唯命是从,任人摆布,而是有着一定的自主挑选。受六朝遗风影响,注重门第仍是唐代婚姻的重要观念,讲究门当户对。同时,在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贞节观念比较淡簿,离婚再嫁比较平常,一些妇女至有三嫁、四嫁者,他如未婚少女私结情好,有夫之妇另觅新欢者也不乏其人。
唐代盛行厚葬之风,且愈煽愈烈,上自皇室王公、百官勋臣,下至闾阎百姓,无不如此。唐代丧制仍遵古礼,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纟思麻五种,称为五服。斩衰在五服中最重,衣服是最粗的麻布制成,不修剪边沿,使断处外露。凡儿子及未嫁女为父,妻为夫,重孙为祖父,均须服斩衰,服期三年。齐衰之服用粗麻布制做,边沿修剪整齐。凡曾祖父母和高祖父母死,均服齐衰,服期五至三月不等。大功之服用熟麻布做成。凡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姊妹及已嫁女为伯叔父母、兄弟等,均服大功,服期九月。小功之服亦用熟麻布制成,较大功为细。凡为同宗的曾祖父母、伯叔父母、堂伯叔父母等均服之,服期五个月。纟思麻在五服中最轻,用细麻布制成。凡为本宗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均服之,服期为三个月。在服丧期内,不得释服举乐,并须辞去一切官私事务,每日举哀哭泣。但若公务急需,亦可提前终止服丧,赴官视事,时称“起复”、“夺情”。
唐代丧礼往往不即发丧,而是死后入殓,停柩待葬一段时间,主要是等待亲属奔丧和朋友吊唁。待葬时间长短不一,有数日、数月甚或数年的。吊唁时须穿白衫,亲属则视亲疏而服五服,祭祀时则多烧纸钱。入葬前,还要占卜葬地吉凶,察看坟地风向水流的形势,谓之择吉地,相关葬书多达一百二十多种。在当时的吐蕃、回纥、突厥等少数族政权地区,还有殉葬、火葬、天葬之俗。
文体娱乐
唐代高度繁荣的封建经济,以及民族融合和中外关系的发展,共同促成了唐人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剧。乐舞而外,唐代戏剧有了很大发展。最著名的三大歌舞戏是大面、拔头和踏摇娘。它们以故事情节为主,由演员扮演人物,以歌唱、科白和表情动作表演。流行的剧目有《兰陵王》、《神白马》、《凤归云》、《苏莫遮》等。其它剧种还有参军戏、傀儡戏等。参军戏是以科白为主、间有歌舞的话剧,由演员二人表演,一名参军,一名苍鹘,表演时一机智,一愚鲁,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傀儡戏又称魁垒子,即木偶戏。这种剧种在城乡各地经常上演,深为广大人民喜爱。
杂技。唐代杂技总称百戏,按形式和技巧的不同可分为拟兽技、驯兽技、绳技、竿技、呈力技、丸剑技、倒立技、幻术等。拟兽技以扮演动物作舞为主,如舞龙、舞狮等。驯兽技以驯练动物作舞为主,如舞马、舞象、驯猴等,唐玄宗时即有舞马四百蹄,每年中秋节,舞于勤政务本楼下。绳技即走绳,表演者在一根平直的拉在空中的绳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竿技又分顶竿和爬竿两种,为传统项目,以表演力量、平衡和空中技巧为主。呈力技以展示力大为表演特色,有扛鼎、举重等。丸剑技以表演弄丸、跳剑为主,技高者可手接四剑,脚受五丸。倒立技为柔术和硬气功表演。幻术有吞刀、吐火、燕奴等。
球类运动。有击鞠、蹴鞠、踏球等,其中以击鞠最为盛行。击鞠又称击球、打球,是一种骑在马上持杖击球的体育运动。击鞠最初由吐蕃传入[4]。其打法是在宽广平整的球场上,参加者分为两队进行比赛,球场上设有球门,出场者一人骑一马,手持一杖,共争一球,以入门为得筹,以得筹多少定赢输[5]。唐代的宫廷、京都及各大城市均建有马球场,君臣士庶嗜之若狂,许多妇女也参加了进来,马球运动高潮迭起,历久不衰。蹴鞠亦称踏鞠,是古代的足球运动,在唐代已达到相当水平,除两队角逐以分胜负的比赛形式外,还有单人表演赛、两人对踢赛等,也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棋类活动。有围棋、象棋、弹棋等,当时总称为“棋戏”,其中以围棋最盛。唐前期围棋盘为17道289子,中唐以后发展为19道361子,大大增加了围棋变化的余地,与现代围棋完全吻合[6]。象棋源于先秦时期,在唐代仍处于演变之中,不如围棋流行,但围棋、象棋均以比赛智力为主。弹棋在汉魏期间开始流行,主要靠技巧取胜,有一定的比赛规则,有类于现代的康乐棋、台球游戏。
唐代十分流行的体育活动还有拔河、角抵、荡秋千、射箭、划船等。唐时称拔河为/拔河戏”,规模很大,比赛时群噪歌谣,声振远近。角抵又称角力、相扑,即今之摔跤。玄宗时每赐宴均设角抵观赏,热闹非凡。秋千,又称彩索、彩绳,尤为妇女、儿童所喜爱。杜甫诗“万里秋千习俗同”,反映了荡秋千的盛行。
节日风俗
唐代节日众多,活动丰富,气氛热烈,将唐人的社会生活点缀得绚丽多姿。
除夕与元旦。除夕是每年的最后一天。元旦是每年的最初一天,即正月一日,又称为元日、正日、元正等。一为岁末,一为岁首,颇受唐人重视。在唐代,除夕之夜与元旦之晨是连袂齐过的,形成了“守岁”的习俗,即人们从除夕之夜一直欢乐到元旦天明,通霄达旦,彻夜不停。此时,千家万户合家团聚,大设酒席,同时进行歌舞娱乐,还焚烧纸钱,祭祀祖先,并燃放爆竹,辟鬼去邪。当时燃放爆竹是将干竹子放在火上爆烧,使之清脆作响,故亦称为爆竿。
上元节。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后世称为元宵节。因上元之夜以观灯为主,故亦称为灯节。上元之夜以京师长安最为精彩,各种彩灯争奇斗艳,观灯的人们倾城而出,前呼后拥,人声鼎沸,场面热烈。玄宗时为宣扬其太平盛世,特改上元节为三个晚上,从正月十四夜起,一连三夜狂欢不止。上元节时,还举行大量歌舞活动,以踏歌为盛,人们成群结队,手挽着手,踏地为节,边歌边舞,欢乐热闹的气氛,使人如醉似痴。
寒食节与清明节。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禁火三日,只能吃冷食,故又称“冷节”。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节。由于前后紧连,唐人常将两个节日合在一起过。节日里除冷食外,上坟扫墓已成风俗,扫墓归来,要戴柳簪发,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节日里还开展多项体育活动,如击鞠、荡秋千、斗鸡等。
上巳节。夏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人们除了修禊,主要是寻春郊游,进行“踏青”活动。修禊是人们在节日里纷纷来到江渚池沼的水边,以春水洗涤污垢,以除病去疾,驱邪避怪,并戏水嬉戏,游玩取乐。踏青是人们相携来至郊外,寻春赏花,宴饮会友,或促膝谈心,或清歌吟唱,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明媚春光。
端午节。夏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节日里,人们除吃粽子、饮雄黄酒、系彩丝、挂香囊外,还举行龙舟竞渡表演和斗百草活动。龙舟竞渡尤盛于南方水乡,比赛时水上万舟齐发,水浪翻腾,舟子奋力划船,观众齐声呐喊,声振天地,精彩热烈。斗百草是比赛谁的花草种类多、品种奇。
七夕节。夏历七月七日为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之夜,人们摆设花果酒脯之类的祭品,轻奏琴弦,对天乞祈。妇女们则以穿针引线的方式向织女乞巧,希望有一双像织女那样的巧手。唐人林杰《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手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7]
中秋节。夏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唐人于此夜有赏月习俗,尤其被文人学士所热衷。白居易有诗曰:“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赏月时还多兼备酒宴和管弦,对月饮酒酬合,有情有趣,格调清雅。
重阳节。夏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节日里人们举行登高活动,饮菊花酒,佩茱萸袋,还赋诗兴致,寄托情怀。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向高处攀登者即为登高,以登山为主,兼之登城、登台、登塔、登楼等等。人们往往借此言情咏志,内容健康高雅。
上官婉儿 在大明宫里扮演的是什么一个角色
http://www.oklink.net/a/0206/0617/sgwe/index.htm
上官婉儿(664~710年),唐女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十四,即为武则天掌文诰。中宗时,封为昭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临淄王(即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
上官婉儿是陕州陕县人,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庭。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
武则天将上官婉儿倚为心腹,甚至与张昌宗在床榻间交欢时也不避忌她。上官婉儿正值情窦初开,免不得被引动,加上张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儿与张昌宗私相调谑,被武则天看见,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儿前髻,伤及左额,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亏得张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儿因额有伤痕,便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以遮掩,谁知却益加娇媚。宫女们皆以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额点红效仿,渐渐地宫中便有了这种红梅妆。
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从圣历元年开始,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神龙元年,唐中宗复位。中宗即位后政权掌握在韦后的手中。中宗一生颠沛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养成了一副柔弱性格。而韦后则一心学武则天,勾结女儿安乐公主,把持了朝纲。早在唐高宗崩时,上官婉儿那年十六岁,她母亲早已去世。这婉儿善于修饰,画眉贴翠,搔首弄姿,便和中宗皇帝偷了私情。后来中宗被废,幽囚在房州地方,只有韦后伴着中宗皇帝在幽囚地方,吃尽苦楚。中宗到了复位以后,大权在握,便接着把婉儿召幸,合成一个鸾凤交,册为婕妤,封婉儿母郑氏,为沛国夫人。又令婉儿专掌起草诏令。
上官婉儿曾与武三思私通,武三思相貌不凡,枕席上的功夫也很让她满意。后经中宗召幸,她自叹命不由人,中宗年老,难免床闱缺乏风情,她便把武之思荐给了韦后。韦后平日在宫中爱赌双陆游戏,她和武三思对坐着赌双陆,韦后故意撒痴撒娇,逗着武三思玩笑;中宗手中握着一把牙签儿,还替他二人算着输赢的筹码。
由于有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的加入,韦后势力大增,把唐中宗的权柄完全架空。武三思依靠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嗉躺杓票嵘绷苏偶碇�⒒秆宸丁⒕搓汀⒃�〖汉痛扌サ任逋酰�ㄇ闳酥鳎�豢梢皇馈I瞎偻穸�钟肫渌酵ǎ�⒃谒�葳�钪校��M瞥缥涫隙�乓只始遥�率固�永钪乜∑�卟灰选>傲��昶咴拢�钪乜∮胱笥鹆执蠼��疃囔竦龋�没实壑家猓�⒆笥鹆志�扒�锉��诎胍故狈郑�至铰肪�碇逼宋淙�肌⑽涑缪蹈�凇2⒅锲淝椎呈�嗳耍�滞潮��В�鼻魉嗾旅牛�豆刂比耄�阉魑せ屎蟆�怖止�鳌⑸瞎偻穸�I瞎偻穸�泵μ又撂浦凶诤臀ず蟠Γ�⒀镅运担骸肮厶�又�猓�窍壬鄙瞎偻穸��缓笤僖来尾哆被屎蠛捅菹隆!蔽ず蠛椭凶谝皇贝笈��齑�派瞎偻穸�桶怖止�鞯巧闲�涿哦惚鼙�妫�钣矣鹆执蠼��蹙叭事史善锒�в嗳耍�吞��钋埃�彰抛允亍L�颖�鼙簧薄V凶谙纶���邮准断咨咸�怼U馐保�せ屎蠹�懒宋淙�迹�闹型蚍制嗔梗��堤�邮准兜骄��阆萝仓迹骸敖��邮准叮�谌�肌⒊缪蹈缸予亚爸录馈!蔽せ屎蠛桶怖止�髑鬃缘搅榍暗醯臁?
上官婉儿怂恿中宗设立修文馆,大召天下诗文才子,邀请朝中善诗文的大臣入修文馆,摛藻扬华。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连流竟夕,醉不思归。上官婉儿每次都同时代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做,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做之诗,中宗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相传婉儿将生时,母亲郑氏梦见一个巨人,给她一秤道:“持此称量天下士。”郑氏料想腹中,必是一个男子,将来必能称量天下人才,谁知生下地来,却是一个女儿,郑氏心中甚是不乐。这婉儿面貌美丽,却胜过她母亲,自幼儿长成聪明伶俐,出世才满月,郑氏抱婉儿在怀中戏语道:“汝能称量天下士么?”婉儿即呀呀地相应,如今果然。因此,朝廷内外,吟诗做赋,靡然成风。韦后本不工诗,即由婉儿代为捉刀,各文臣也明知非帝后亲笔,但当面只好认她自制,格外称扬,韦后遂把婉儿宠上加宠。
婉儿趁此机会,将兵部侍郎崔湜引做面首。从来佳人才子,没有不相怜相惜的!当初上官婉儿和武三思尚结一份私情,见了崔湜,神情之间,若接若离。如今武三思被韦皇后管住,丢下婉儿一个人孤凄凄的,一缕痴情,便全寄在崔湜身上。崔湜年少多才,与婉儿堪为一对佳偶,如今结成露水缘,婉儿才得如愿以偿,但尚有不满意处,崔湜在宫外,婉儿在宫内,宫闱虽然弛禁,究竟有个中宗在上面,终究不方便。婉儿又想出一法,请营外第,以便游赏。中宗派人在上官婉儿居地穿池为沼,叠石为岩,穷极雕饰,常引大臣宴乐其中。此地亭台阁宇,园榭廊庑,风雅为洛阳第一家,上官婉儿与崔湜从此日日鸳鸯戏浴。崔湜的弟兄崔莅、崔液、崔涤弟兄四人个个都生成眉清目秀,面如冠玉,崔湜一个一个地引他们进宫来,和上官婉儿见面。婉儿见了这许多美貌少年,一时里爱也爱不过来。从此,上官婉儿行走坐卧,无时无刻都有这崔家弟兄四人追随陪伴在一旁。上官婉儿常常在宫中设宴,一个美人儿中间,坐着四个少年儿郎,在两旁陪着饮酒说笑,行令赋诗。后来崔湜又在主持铨选时,多有违失,被御史李尚隐弹劾,以罪被贬外州司马;也因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为其申理,仍官复原职。
景龙四年,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又阴附太平公主。六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是为睿宗。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决政务。七月,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婉儿本是个聪明人物,竟带着宫人,秉烛出迎,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且托他婉告隆基,期免一死。刘幽求见她娇喉宛转,楚楚可怜,便满口答应。凑巧李隆基入宫,就将草制呈上,替上官婉儿代为申辩。但李隆基却说:“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遂杀了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最有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武则天甚至一度要把她立为女皇。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张说为她写:“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贞元时,吕温曾做《上官昭容书楼歌》,尚可见其文学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儿在唐代历史中是个极有魅力的后宫女性,在《旧唐书》、《新唐书》的“后妃传”中都有专篇记载。
尽管上官婉儿也曾一度享尽荣华与权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这个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后来,她仍未逃脱厄运,做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
上官婉儿(664~710)
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孙女。麟德元年(664),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在掖廷为奴期间,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著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仪凤二年(677),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词藻华丽,语言优美,真好像是夙构而成。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而已。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从圣历元年(698)开始,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复位以后,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深被信任,又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二年,武三思依靠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权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儿又与其私通,并在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景龙元年(707)七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诏发羽林军三百馀人,杀武三思、武崇训於其府第,并诛其亲党十馀人,又引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叩击阁门而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忙逃至唐中宗和韦后处,并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韦后和中宗一时大怒,遂带著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二千馀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太子兵败被杀。
此后,上官婉儿又经常劝说中宗,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上官婉儿每次都同时代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作,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作之诗,中宗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因此,朝廷内外,吟诗作赋,靡然成风。中宗派人又在上官婉儿居地穿池筑岩,穷极雕饰,常引大臣宴乐其中。当时,宫禁宽疏,允许宫内官员任意出入。上官婉儿遂与一些宫官在宫外购筑宅第,经常同一些不三不四的纨�子弟和巿井无赖鬼混其间,有的人因此而求得高官要职。中书侍郎崔湜就是因为与上官婉儿在外宅私通,后被引以为相的。不久,崔湜又在主持铨选时,多有违失,被御史李尚隐弹劾,以罪被贬外州司马;也因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为其申理,仍官复原职。
景龙四年(710),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又阴附太平公主。六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决政务。七月,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刘幽求拿著遗诏在李隆基处为其说项,但李隆基不许,杀上官婉儿於旗下。开元初年,唐玄宗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作序。此集今佚,《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664~710)
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孙女。麟德元年(664),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在掖廷为奴期间,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著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仪凤二年(677),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词藻华丽,语言优美,真好像是夙构而成。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而已。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从圣历元年(698)开始,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复位以后,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深被信任,又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二年,武三思依靠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权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儿又与其私通,并在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景龙元年(707)七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诏发羽林军三百馀人,杀武三思、武崇训於其府第,并诛其亲党十馀人,又引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叩击阁门而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忙逃至唐中宗和韦后处,并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韦后和中宗一时大怒,遂带著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二千馀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太子兵败被杀。
此后,上官婉儿又经常劝说中宗,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上官婉儿每次都同时代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作,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作之诗,中宗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因此,朝廷内外,吟诗作赋,靡然成风。中宗派人又在上官婉儿居地穿池筑岩,穷极雕饰,常引大臣宴乐其中。当时,宫禁宽疏,允许宫内官员任意出入。上官婉儿遂与一些宫官在宫外购筑宅第,经常同一些不三不四的纨�子弟和巿井无赖鬼混其间,有的人因此而求得高官要职。中书侍郎崔湜就是因为与上官婉儿在外宅私通,后被引以为相的。不久,崔湜又在主持铨选时,多有违失,被御史李尚隐弹劾,以罪被贬外州司马;也因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为其申理,仍官复原职。
景龙四年(710),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又阴附太平公主。六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决政务。七月,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刘幽求拿著遗诏在李隆基处为其说项,但李隆基不许,杀上官婉儿於旗下。开元初年,唐玄宗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作序。此集今佚,《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与站长联系,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